没有肉疼感的消费,究竟有多可怕?

  

  最近有一则新闻引人注目,根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,截止2018年7月末,我国人均存款余额不足5万元。

  新闻一出,我身边不少小伙伴都笑了。存款能有5万,已经是富人了!不少人别说存款,身上还背着不少债!

  这不是危言耸听,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52.6%的90后没有存款。

  与此相对应的,则是花呗发布的《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》。在中国近 1.7 亿 90 后中,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 万,也就是说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使用花呗。

  一边是存款数量的减少,一边又是消费模式的不断翻新。这种对比让不少朋友产生迷惑,看着银行卡上的余额不少,但好像没买什么,钱不知道怎么就没了。

 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,翻翻上个月的支付记录,只有各种小支出:30块的咖啡、200块的口红、和朋友吃饭AA了100元...

  每一笔钱,都是自己不知不觉间花出去的。当了月光族,却完全没有意识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
  怎么理性消费

  为什么钱越来越少?因为花钱不再“肉疼”

  斯坦福大学、麻省理工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们曾共同完成过一个实验,他们给实验者20美元资金,可以买商品,不买也可以把钱拿走。

  在实验者观看商品清单,思考要买什么的时候,他们就用仪器查看实验者大脑的活动。

  他们发现,当实验者看到一样商品非常贵的时候,他们大脑中负责处理疼痛的岛叶活动大大加剧,让实验者会感觉到难受、不舒服,因此迟迟不买。

  于是,他们得出结论:

  正是这种痛感帮助人们克制自己消费的欲望,也就是俗称“花钱花到肉疼”。

  我的外婆正是如此,她眼看着100元被找开,随便买点东西就花光了,心里就觉得不舍得,因此啥都不敢买。

  以前我们常说,花了一大笔钱,钱包一下子扁了不少,现在,我们还有这种直观的感觉吗?

  移动支付的出现,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,却降低了我们对金钱的敏感度。

  只有到月底结算的时候,我们才发现,自己要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。

  正是因为花钱不再让人感到肉痛,我们才对花钱这件事肆无忌惮。

  你说,我咬咬牙,靠意志力控制自己不花钱,不就可以了吗?

  想多了,你要面对的,可不只是想买东西的自己,更是大公司里面那些熟知人性的产品经理、心理学家、行为学家。

  这些人从科学知识入手,运用漫天盖地的广告和各种精巧的营销手段,让你不自觉就想花钱。

  怎么理性消费

  一个经济学小技巧,让你找回花钱的“肉疼感”

  上面说了,我们之所以会不自觉地把钱花光,是因为花钱不再是一件“肉疼”的事情。

  所以,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——找回花钱的“肉疼感”即可。

  尽可能使用现金是一个办法,看着钞票一点点没了,任谁都会觉得肉痛。

  但在移动支付如此发达的今天,用现金往往会非常不方便,那还有其他办法吗?

  所谓的机会成本,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,它指的是你买一样东西时,为了买它而放弃的收益。

  就像我妈,我们的生活费不多,如果选择给我买玩具,就不能给家里买猪肉,一旦买了玩具,机会成本就是家人吃猪肉的快乐。

  这个概念之下,消费行为不仅是投入金钱,更是一次“机会的损耗”。

  假如你是女生,准备去买一个3000元的包包,那这个包包的成本不仅是3000元人民币,更包含着一系列的机会成本。

  拿着这3000元,你可以交一个月的房租,可以去泰国旅游几天,但你选择了买一个包包。

  正如一个理财博主所言:

  请记住,你花的每一笔钱,不是钱,而是你选择生活的机会。

  这么一想,是不是瞬间不是很想再花3000元买一个包包了?

  因为机会成本,你花钱的成本不再被隔离,每次花钱也变成了一次直观的情景体验,你想得到什么,就必须放弃什么,花钱的“疼痛感”也会大大提升。

  心理学家也证明了,这个原理确实能有效控制人们的消费欲。《决断力: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》一书中曾提过一个实验。

  一个调查小组给测试者们出了一道题:

  你来到音像店,发现有一个新的录像带在特价销售,这部作品是你最喜欢的演员出演,它恰好也是你最喜欢的电影类型,这部作品你也想买很久了,它的价格从21.99美元降到了14.99美元。

  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办?请圈出以下两个选项中的一个:

  A.买下这部录像带;

  B.不买这部录像带。

  在这两者之间,75%的人选择了买,只有25%的人选择不买。

  后来,调查人员又对另一群人问了同样的问题,但两个选项做了小修改。

  A.买下这部录像带;

  B.不买这部录像带,把14.99美元存下来买其他东西。

  这样一来,居然有45%的人选择不购买!

  两个选项的区别,只是第二个选项中多了一句话,但就是这句简单的话,让人们不同意购买的比例增加了近100%!

  因为这一句话,让消费者想起,原来钱不一定要花掉,留着还能有更大的用处。

  可能更直观的还是我家的例子,我家当年不算很有钱,爸妈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,但靠着我妈这句口头禅,最后还是攒下了不少钱,新千年后不久就在县城买了套120平米的房子。

  这就是“机会成本”的魔力。

  怎么理性消费

  知道了这个道理,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?

  原理我们懂了,那应该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?这里我们就要用到“想象法”。

  别指望自己在买东西的时候,还能记起“机会成本”这回事,人要是疯狂起来,理智是完全不管用的。

  你困了,能靠讲道理说服自己不睡觉吗?你饿了,能靠讲道理让自己不吃东西吗?

  不,你不能的,所以,想要真正控制自己的购物欲,你必须把“机会成本”这个概念内化成自己的本能。

  这样一来,哪怕你下意识想要买,身体也会先于你的头脑做出反应:“不行,买了它,我就没钱买其他东西了!”

  在想象中,你可能会很痛苦,但正因为足够疼痛,这种无力感才能刻进你的身体里,让你每次想买东西时都能条件反射地多想想:

  不买这样东西,留着来买其他的,会不会更好?

  或许有人会担心,这样想多了,把自己逼成一个抠门的人,那怎么办?

  这种担心,如同一场沙漠下了一场雨,就开始担心要发洪水。我们从不缺乏花钱的天赋,最缺的反倒是控制自己的欲望,让自己少花钱的能力。

  所以,不用担心,尽情地使用这个办法,慢慢开始克制自己的欲望。

  钱不是万能,但没钱万万不能

  我的朋友阿来,工资不低,但想买的东西也不少,最新款的口红出来了?买!喜欢的爱豆的同款?买!

  还没到月底,她总能把所有工资花得一干二净,不仅一毛钱存款没有,还在借呗、微信微粒贷欠了不少钱,只能等到下个月领工资才能还上。

  她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,反正自己的日子还能过下去。直到她发现新来的上司看上了她,总是色眯眯地看着她,还有意无意暗示如果她从了就有什么好处。

  她后来说起这事,气得话都说不清楚了:“当时,我真想立马甩他一巴掌,说老子不干了!但我一想起我还欠着好几万花呗,我就不敢了,这日子过得太窝囊了!”

  钱不是万能,但没钱真的万万不能。正如一篇刷屏爆文说的那样:

  社会不会因为你一句“我没钱”就对你网开一面,命运也不会因为你一句“我很穷”就给你格外开恩。

  幸亏阿来经历了这一切,她终于知道自己应该存钱了,用着我这个办法,第一个月就攒下了3000块,后来又攒了一笔钱,果断离职走人。

  所以,没事的时候,请多存点钱,因为钱并不只是一串数字,更代表一种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。

  你买了不该买的东西,并不只是把钱花掉了,更重要的是,你失去了做出一个更正确的选择的能力。

  你存的不是钱,更是你的底气!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攒下钱,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一个大前提就是要学会投资自己

沪ICP备17050545号